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视频,日本高清免费中文字幕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汽車新聞
    廣州日報:收擁堵費不符合中國“車情”
2010年05月28日 14:57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國外城市收取擁堵費可以緩解交通擁堵,但我國城市“車情”不同——外國城市公車少,私車多,而我國越是中心城區(qū),公車越多——貿(mào)然引進,自然水土不服。

  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由來已久,在整個中國各大城市,交通擁堵都屬令政府、行車人、市民頭痛不已的社會大難題。筆者曾多次就此發(fā)表拙見,今日再撰此文,始于昨日“我國已投入2萬億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仍難遏制”的新聞報道。報道稱,專家們開出的治擁堵藥方依然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區(qū)收取交通擁堵費,通過價格杠桿抬高行車成本來調節(jié)轎車出行流量,從而達到緩釋擁堵壓力之治標目的。

  交通擁堵乃全球性城市病,英國倫敦、美國圣迭戈和加利福尼亞州、新加坡等都通過收取道路擁堵費等經(jīng)濟手段來階段性緩解交通擁堵,效果不錯。尤其是倫敦,收費政策至今仍在施行。有鑒于此,國內有些大城市,也想引進擁堵費這塊“他山之石”,以緩解中心城區(qū)交通擁堵壓力。但時至今日,國內有些大城市的此項動議均停留于議而難決階段,這與政策實施“試對試錯”勇氣之大小無關,亦與諸多利益如何協(xié)調平衡無關,而與中外城市之間迥然有別的“車情”有關。 我們分別拿倫敦比對上海說事:

  倫敦的基本“車情”是公車很少,以私家車為主。在中心城區(qū)劃定某個行駛收費區(qū)域后,所收擁堵費以個人掏腰包為主。如是,看似有失公平的擁堵收費卻建立于“相對公平”的社會共識之上,市政當局履行一定的立法程序后,該項政策就具備了法制基礎和社會認同基礎。請注意,社會認同基礎是相關立法的前提。又因“兩個基礎”皆具,政策實施之治標效果則比較明顯。

  上海的基本“車情”(亦是國內各城市普遍的“車情”)是,越是中心城區(qū),公車比例和行駛密度越高。倘若不顧這個特殊“車情”,簡單在中心城區(qū)劃定收費區(qū)域,意味著私家車擁堵費由車主掏,公車擁堵費則由納稅人掏。這不但人為造成新的交通資源占有不公平,加劇納稅人供養(yǎng)公車的總成本,對緩解交通擁堵則收效有限甚至還適得其反。本來,中心城區(qū)私車、公車一起堵,客觀上也抑制著公車的行駛頻率,假如改收擁堵費,在減少私車行駛的同時,則變相鼓勵公車出行,因為甭管收取多高的擁堵費,對公車而言都屬事實上的零成本。

  正是基于輿論壓力和實施效果理論推導對治堵的不看好,曾一度欲將收取擁堵費納入地方立法程序的上海,在早幾年選擇了放棄,改由大力發(fā)展軌道交通從治本角度緩解擁堵,幾年來效果已有所顯現(xiàn)。

  “車情”亦市情,市情的上源謂國情。所謂“南橘北枳”,類似于收取擁堵費這樣的公共政策,均不是國外如何國內就可依樣畫葫蘆那般單純,水土不服,引進的是橘,長出來的很可能是枳。

  新世紀以來,全國2萬億城市交通靜態(tài)投入不謂不多,動態(tài)看則依然嫌少。其一、城市化進程拉動城市交通需求爆發(fā)式增長,中國提前步入“汽車社會”,大城市普遍交通擁堵說明交通供給遠跟不上需求;其二、城市公交長期投入不足,而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紀初年,國內大小城市還普遍遭受“公交泛市場化”之風侵襲。國家從2005年起敦促各地推進“公交優(yōu)先”戰(zhàn)略,歷時5年各地實施情況總體欠佳。實施相對較好的城市如上海就證明:治堵要治本,見效也并非人們想象那般漫長,關鍵是持續(xù)投入不松懈。況且,增加公交供給,也在極大地、持久地刺激和擴大著內需。 (魯寧,媒體評論員)

參與互動(0)
【編輯:陳鑫】
    ----- 汽車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