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位于河南周口淮陽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與萬畝城湖遙向呼應。羲陵全長750米,總建筑面積八百七十五畝。分為內(nèi)城、外城、紫禁城三個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園內(nèi),殿宇流丹,樓閣掩翠,碑竭林立,華彩璀燦。整個建筑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各具格局。自南向北 ,依次可見午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鐘鼓樓、統(tǒng)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臺、陵垣門、伏羲陵、蓍草園。如果十個建筑物的大門層層敞開,從午朝門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靜深遠,如詩如畫,被人稱作“十門相照”。陵園之內(nèi)夾道而峙的古柏蒼松,斑駁陸離的方磚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著這里悠久而非凡的的歷史。
此陵高二十多米,周長一百五十多米,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陵前樹有一塊巨型青石墓碑,寬三尺,高丈五。既無題跋又無年款,淮陽縣志載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碑上前三字還依稀可辨,其余的字由于天長日久,風雨侵蝕,已不可辨認。碑文的書寫者,傳說甚多,以蘇小妹巾書為廣。相傳,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即竣,欲立碑于陵前,以壯觀瞻。眾人欲請大文豪蘇軾書寫碑文,送去紙墨字條,適逢蘇軾外出未歸。聰明的蘇小妹,偕女仆到書房,見此情憬,由然而發(fā)書興,以己汗巾代筆,蘸墨而書“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一氣呵成。東坡歸來見之,甚喜,認為蒼老酋勁,可傳千古。以此送還求書者。另傳,最后二字是“之莫”字樣,并有故事說:小妹書后,東坡看后笑問“墓字為何寫作莫?”小妹狡黠笑答:“大地上本有土嗎!”究竟事實如何,不得而知。(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