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2日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yè)農村問題專家陳錫文今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舉行的發(fā)布會上介紹,中央現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農業(yè)的基礎還不穩(wěn)固,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005年中國糧食產量雖然恢復到了4.84億噸,但還不能滿足需求,比歷史最高水平還低近3000萬噸。而耕地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因此,必須增加對農業(yè)的投資,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產出率。
二是必須認真對待還在繼續(xù)擴大的城鄉(xiāng)差距。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且農村人口占大多數。這樣的國情決定了要真正消除城鄉(xiāng)差距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在當前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速的背景下,城鄉(xiāng)差距呈擴大之勢,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2005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城鎮(zhèn)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 :1。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社會事業(yè),與城市的差距更大,這是影響農民素質提高的重大制約。
三是已經初步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條件。
2000年,中國GDP為8.95萬億元,財政收入為1.34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3.3萬億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萬億元,財政收入3.16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萬億元。“十五”期間,這幾項指標都增長1倍以上。
四是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
由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足,因此客觀上影響了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200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在縣和縣以下實現的部分只占總額的32.9%。
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公正,使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據中國網文字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