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wǎng)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zhuǎn)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lián)系。)
中國(大陸)打算要送給臺灣的一對熊貓,名字還沒取出來。如今來看,不妨叫“維維”和“姬姬”。因為到目前為止,給臺灣“政府”帶來的不是期待,而是“危機”。
“行政院長”謝長廷的發(fā)言,應(yīng)說是最能代表臺灣政策的了。他近兩天公開談到熊貓為何到臺灣的可能性很低。原來是卡在華盛頓公約。
這個公約有規(guī)定,像熊貓這種保育動物,須有輸出國和輸入國兩方證明。所以,謝院長的邏輯是,要承認臺灣為一個“國家”,中國(大陸)不會接受;如果要臺灣“矮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不可能答應(yīng)。所以,謝長廷說,犯不著為了兩只熊貓而放棄“公權(quán)力”,大家不要期待。
臺“外交部”已經(jīng)在研究,如何在熊貓的事上,替臺灣的立場作出說明,不讓這事傷害到臺灣的“國際形象”。華府一家報紙刊出了“第三世界事務(wù)協(xié)會”執(zhí)行理事的投書,以“熊貓政治學”為題,點出這不是兩只毛絨絨的動物到哪兒住的問題,臺灣成為全球唯一不歡迎熊貓的地方,是“主權(quán)”地位的問題。
這兒要給謝院長一個建議、一個解套的辦法。
那就是盡快召開一場“熊貓國是會議”,廣邀保育專家、形象包裝高手、法學專家,乃至代表民意的小朋友、大朋友,會議的研究主題就是:到底怎樣、到底有沒有可能,在不違背華盛頓公約的情況下,讓兩只熊貓到臺灣去。
召開“熊貓國是會議”的著眼點,就是分擔謝長廷院長被臺灣人誤解的風險。因為謝院長已經(jīng)以最高“行政首長”以及法學長才的身份,清楚告訴大家問題在哪里。大家集思廣議,如果找出辦法,那是皆大歡喜,也算替謝揆分憂。如果會議開完,專家學者大人小孩出來,兩手一攤,告訴國人說:“無解,沒辦法!”至少大家不會怪罪民調(diào)已經(jīng)很低的謝長廷。
如果嫌“熊貓國是會議”的名稱不夠莊重,不妨取熊貓的毛色為靈感,取名為“黑白國是會議”。
在眾多有關(guān)熊貓的發(fā)言里,民進黨“立委”李文忠說,他也知道熊貓有“統(tǒng)戰(zhàn)”的意味,但是他覺得臺灣也不需要如此恐懼,他反問,難道大陸送熊貓,就會讓臺灣的小孩都支持統(tǒng)一嗎?
順著李文忠“立委”的思路,也可以這樣想:熊貓畢竟不是特洛伊戰(zhàn)爭里的“木馬”。希臘神話里,木馬屠城代表著,一時的松懈,會帶來一座城的滅亡。
但是,熊貓不太可能扮演木馬的角色──除非你無限上綱。過去多少大事小事,都牽涉到臺灣到底是“一國”或“一省”的最根本問題。臺灣跨過了障礙,終于放棄旗與歌的堅持,沒有成為奧運和很多國際賽事和會議的自閉兒。
也許阿扁和他的幕僚心里覺得好冤,這次的危機對手居然是那么可愛的熊貓,不讓它們來,可不比不讓陳云林來。也許,阿扁私底下問兩位第一金孫,兩人也都會說,阿公,讓Panda來!
那就召開一場會議,大家想想法子吧,至少讓民眾知道,“政府”不是只會閉著眼睛搖頭,也會張開耳朵,聽人民的聲音。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評論文章(內(nèi)容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