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泰文中原本只有“巨浪”一詞而沒有“海嘯”之說,直到去年12月26日之后才逐步開始引用外來詞“tsunami”的音譯版本。一個外來新詞就這樣伴隨著痛苦而誕生了。
邦娘村,地處泰國南部攀牙府考拉海灘邊,一年前被海浪掀到3公里外山麓上的那條巡邏艇,今天依舊歪斜地倒在小村莊里。如今,人們每天從它身邊走過,帶著漁網和魚叉,并輕聲地告訴這條“脫水”的鐵船:“我們正在恢復從前的生活!
越是困難,越要努力
一棵不知名的大樹立在沙灘與泥土的邊緣,它千絲萬脈的根部已經露出地面,一根軟梯從樹干頂部掛下來,一個簡易喇叭懸在樹梢上,面朝大海。
“如果海嘯再來,我就會通過喇叭通知游客,讓他們盡快往山上逃。如果來不及逃跑,他們還可以順著這條梯子爬到樹頂,這樣還有生的希望!彼乩F年38歲,他自稱是泰國海嘯災區(qū)第一家恢復生意的烤肉攤。
“軟梯和喇叭都為客人們準備!彼乩f,海嘯中自己奮力游泳才幸免于難。但一些西方游客,因不熟路線或不會爬樹,最終被海水卷走。
素拉威至今仍欽佩自己當時奮力逃生時的勇氣。他說自己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越是困難,越要努力,這樣才能生存下來。因此,素拉威的小店并沒有沿用海嘯前的店名,而更名為“拼搏店”。
夢里才出現的美麗
沿著考拉海灘繼續(xù)北行,一個好聽、好看的村落出現在面前——科卡村?瓶ǎ谔┱Z中是“熱鬧”的意思,可以想像當年村里人安居樂業(yè)、閑適自得的打漁場景。
然而女人在家織網、男人出海打漁的日子被海嘯吹得支離破碎。全村70多戶人家在海嘯中全部受災,房屋無一幸免,40多村民死亡,嚴重者全家淹沒在瞬間即至、爾后又呼嘯而去的巨浪中。
現年40多歲的當地婦女索伊是村里幸運的一個。由全球14個組織和基金會聯合組成的救災慈善聯合會花費了辦年多的時間在科卡村已經新建起70座高腳樓。盡管桐油味兒未消,但“新科卡”已經入住完畢。
“海嘯發(fā)生后的那幾天,搬入新房子簡直就是我在夢里才會出現的美麗……現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開個小雜貨店,雖然掙不了大錢,但那是件快樂的事情。”索伊說。
整個采訪,索伊始終表現出樂觀的神情;蛟S,正是有了索伊的樂觀,有了千千萬萬像索伊一樣樂觀的人,科卡村才會成為新科卡,熱鬧村才會又熱鬧。
織在漁網里的生活
12月5日記者初訪咸水村,偶遇17名來自澳大利亞的大學生。他們千里迢迢飛到泰國,又租著小卡車一路顛簸到咸水村,而目的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陪這里的孩子們玩一整個下午。
沒有捐款,沒有捐物,也沒有儀式;幾袋薯片,幾塊口香糖,還有幾枚小口哨。他們抱著孩子,和孩子追打嬉鬧。所有無言的溝通,只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下午的歡樂”。
海嘯奪走了咸水村100多個孩子的生命,也留下更多數目的孤兒。
12月17日再訪咸水村,海灘上出現了僅有的一個漁場。幾個青年人在漁場邊拉網,一位老者在漁場邊掰著手指算著帳。
“有人來買我的鮮海蜇了,是中國人,還有日本人。”這位名叫功的老人在知道我是中國記者后高興地說。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漁場,海蜇也充其量不過200來尾,但功畢竟開始了新的生活,咸水村開始了新的生活,因為在他身后,有扎滿了鮮艷旗幟的百十條新漁船。
“生活就像漁網,破了還可以再補!崩先苏f:“但人,卻一定要有活下去的信心。”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