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港澳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香港詩人筆下話房奴:也許擺脫買房夢才是自由人

2006年09月29日 14:48

    漫畫:背著房貸過日子 中新社發(fā) 任士可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香港,一直就地狹人多、寸金尺土。從貧寒到富庶,住屋嚴重不足一直如影隨形,困擾民生,并無處不在地呈現(xiàn)了一般小市民,畢生追求這種所謂“要有瓦遮頭”或者“在香港最緊要有個竇”的掙扎與夢想。這一種夢想由三十年代、或者更早,一直伸延至二千年,以下所舉的詩歌作品,大概可以直接或間接也反映了他們上述的張望。

  

  曾經一間房五對夫婦連獨身漢

  我翻查資料,最早在《紅豆》(1933)上讀到陳江帆的《公寓的夜》:“祇容一人居的空間,我們三個同居者占領著,寢榻是每一個的宿處,將我們聚集又隔絕。白天我們是少有相見的,而且并不相識,黑夜會將我們擠在一團——三個還是陌生的靈魂!

  陳江帆所寫的是公寓的擠逼,其實,“祇容一人居的空間,擠住三個陌生的靈魂!币呀浰闶遣诲e的居住環(huán)境了,袁水拍在《后街》(1939九龍)所呈現(xiàn)的不人道居住情景,更加令人難以相信:“大家都是窮鬼,/……/一間房五對夫婦連獨身漢,和獨身女子和各種年齡的小孩!碑敃r“七十二家房客”的舊樓居住情況真是比比皆是。

   對于這樣的住屋,有些詩人予以批判,如舒巷城的〈十行〉:“多少個深夜/我的稿紙上的燈光/映著母親的瘦臉,皺紋/在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我們工作/于營養(yǎng)不良的空間/……”

  

  擺脫買房子噩夢 做自由人 

  香港住屋的情況,其實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在不斷改善中。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居住環(huán)境得到極大的改善,當時興建了大量的公屋、居屋,基本上解決了房屋不足的居住問題。

  我說“基本上”,是因為直到今天,深水埗的舊區(qū)仍存在板間房與籠屋的居住情況。但當大多數的市民都把畢生的積蓄都押在一間房子的時候,房子的價值竟然一夜之間就消失了。

  香港有些詩詳述了從買房子最初的喜悅,到金融風暴后淪為負資產的失落,最后寄望于“孩子總有一天會在風雨中長大”。鐘國強的〈房子〉中有描寫:“房子是我的,在銀行夸飾的信箋/和地產代理頻繁更換的廣告之間/我感到房子的實在,就像蝸牛感到殼/敲下去有金屬的聲音。

  我慢慢走著/抬頭向前望去,感到金屬愈來愈輕/愈來愈輕,慢慢,向著膨脹的天空飄升/房子不是我的,是銀行的/我可以在屋里多走幾步/好把想不透的事情想得透徹/……”

   我上述對房子的勾勒──從三十年代到二千年,當然有嫌粗糙,甚至不是居住問題的主流,比如說木屋、石屋、艇屋、公屋與居屋的環(huán)境又如何?但詩始終不同于散文與小說,點到即止,比較偏向于感性。然而,也正因為寫得集中與感性,所以容易動人與記憶。從詩歌角度去探討一個社會問題,我想,還是有他特殊的意義。

  然而,當大部分香港人都變成房子的奴隸時,我們是否須要作出反省,也許只有擺脫了買房子或買更大房子的噩夢,我們才可以做一個真正的自由人。

  (來源:香港成報 作者:關夢南)


 
編輯:杜燕】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